n133200

标签: 粟裕

1981年,粟裕将军因脑溢血长期住院治疗,期间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尽管公务繁忙

1981年,粟裕将军因脑溢血长期住院治疗,期间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尽管公务繁忙

1981年,粟裕将军因脑溢血长期住院治疗,期间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尽管公务繁忙,仍抽空带着儿子陈小津(左一,戴眼镜者)来探望老首长(如图)。1981年春天,粟裕住院了。那年他七十四岁,年纪已高,身体不好,脑溢血和脑血栓轮番找上门,医生安排了长期住院观察。对别人来说,这种病一犯,怕是要老老实实歇着,闭门养病,连说话都费劲。但粟裕不是别人。进了医院之后,他的精神状况出人意料地稳定。躺在病房里,不像是在休息,倒更像临时转移到了另一个战场。枕边放着几本军事理论书,床头柜上摊着地图,偶尔还要让护士帮忙把资料翻出来。医护人员原以为老将军进来,是要专心静养、谢绝打扰的,结果没几天,床边的人就络绎不绝,有来看望的老战友,有部队来的年轻军官,也有几个抱着资料本、愁眉苦脸的军史编撰人。有一次,一个叫张照远的副主编,负责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军事卷》相关章节的撰写,来医院请教粟裕。他不是打过仗的人,光靠翻档案、看报告,很难把握那些实战中瞬息万变的战役逻辑。粟裕一听,说行,来得正好。也没让人把访客往外请,反倒精神头一提,吩咐把椅子搬来,拉过一张草图,边看边讲。那场对谈后来被人记了下来,一共九条,后来大家都叫它“粟裕兵法”。不是粟裕自己起的名字,他从没想过给自己的经验总结封个金匾,但这些话确实掷地有声,句句都是打出来的,不是写出来的。讲的人坐在病床边,背靠着枕头,说得有点吃力,可思路极清晰,语气一点不含糊。听的人一边录音一边记笔记,生怕漏了一个字。这九条并不玄虚,通俗得很,可里头装着的,是整个战役筹划的底子。他最先强调的,是战略全局意识。大仗不同于小冲突,一旦动员上万人参战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战役想赢,光靠局部拼劲远远不够,必须从最开始就立好棋盘。他反复说,不能见子打仗,不能仗打一半才想起目标在哪。他自己在解放战争中经历的多场大会战,都是靠这种“先布大局,再动细节”的打法才赢下来的。第二条,说的是首战务必大捷,这不是一句空话。人心这个东西,打仗时比枪炮还管用。第一仗要是输了,士气一下塌掉,后面哪怕战略再高明、兵力再雄厚,也难打回来。再往下讲,就说到了“集中优势兵力,出其不意”。敌强我弱的时候,不能硬拼,要会用局部优势调动整体节奏。他把自己在华东战场的几次突袭细节讲得很细,说白了,就是要把敌人牵着走,趁其不备、打其虚弱。那些看似冒险的调兵,其实每一步都算得死死的。有一条让听者记忆特别深的,是他讲到“失利不可怕,关键在调整指挥重心”。他说指挥官不能躲,越是局面不利,越要挺住核心指挥,稳住节奏,才能拉回来。他讲到因地制宜时用了个比喻,说战术像衣服,得看场合穿。山地、平原、水网、城市,每种地形都需要调整打法。部队也不是复制品,每支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节奏。兵贵神速,也贵精准。还有一条,是他特别反复强调的:前线指挥不能中断。他说:“打仗不能靠预判,得靠实时。”过去通信落后,哪怕一根电话线断了,都可能改写整个战局。所以哪怕在敌火压制下,指挥所也要往前推。他自己在战斗中多次坐镇前线,有一次差点被流弹伤到,但就是因为他前移了指挥点,才及时把两个纵队的路线调整过来,避免了误入死地。剩下两条,一个是关于伤亡补充,一个是关于后勤保障。那一天之后,张照远带回去的,不只是九条“兵法”,更是一位将军的整套思考体系。这不是办公室里想出来的结构图,是从战壕里捡回来的经验。粟裕讲这些,不是为了留名,也不是为了炫耀。他是真的放心不下下一代人写的那些“纸上谈兵”,怕他们脱离了战场逻辑,只看数据,不懂血肉。说起来,粟裕晚年不止讲兵法这一次。身边人多次劝他写回忆录,楚青也劝过。她是他的妻子,也是人民日报的老记者。她觉得粟裕不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带走,该留下点文字。当时国内很多开国将领都陆续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,粟裕却一直拖着,说自己没那种写书的本事,也怕被人误会是邀功。他这个人就是这样,生前极少受访,也从不主动讲功绩。直到有一天,他偶然听说军校里将帅的回忆录可能会列入教材,那一刻,他沉默了很久,之后便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。没人催他,他自己悄悄地翻旧档案、整理地图,把那些当年打仗的路线重新画出来。他对细节要求极高,每一场仗都不只写过程,还要交代前因后果,兵力部署,战术转折。他说这不是给自己立碑,是希望后人能看明白仗是怎么打的。写了没多久,病情就反复起来。很多稿子写了一半,实在写不动了。有些战役他只列了提纲,有些甚至连笔都没动。他最放心不下的是淮海战役,那是他指挥生涯的高峰之一,但因为写到一半身体恶化,他始终没能落笔完整。他去世后,楚青和他身边的秘书朱楹花了好几年,把这些散稿、讲话记录、旧信件一一翻出整理。1988年,《粟裕战争回忆录》出版,朴素封面,没有浮夸文字,像他这个人一样安静、稳重。
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元帅都有谁?1、彭德怀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指挥军队大概在10

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元帅都有谁?1、彭德怀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指挥军队大概在10

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元帅都有谁?1、彭德怀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指挥军队大概在100至135万左右。2、林彪,指挥东北野战军大概在100万左右(主力部队70万加上地方部队)。3、粟裕,指挥华东野战军大概在82万左右。这三位元帅中,除了粟裕没有指挥过100万以上的部队,其余两位元帅都指挥过100万左右的军队。你认为还有哪些指挥过50万以上大兵团作战的将帅?
1966年,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,说:“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枪支!”儿子知道粟裕爱

1966年,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,说:“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枪支!”儿子知道粟裕爱

1966年,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,说:“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枪支!”儿子知道粟裕爱枪如命,正要阻拦,粟裕却说:“你们可要保管好,以后还我!”当时,为了防止武斗和出现意外情况,中央下令,所有领导干部,都要上交私人武器。这时,粟裕已经调离了军事一线,他在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,但粟裕征战了大半生,又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,他家里的枪支,自然不会少。粟裕家里的枪,有的是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,有的是部下或者好友送的,每一支枪,粟裕都非常疼爱。而且粟裕本人,对枪也有很深的感情。粟裕年幼时,就非常喜爱枪支,年幼的他,曾缠着家里的长工,让长工给他制作一把假枪,幼时的粟裕拿着假枪,玩得津津有味。后来参加革命后,粟裕对于枪械更是喜爱,他是部队中有名的神枪手。在战场上,粟裕曾一枪就击毙了敌人的号兵,武平战斗中,粟裕只用了三枪,就击毙了敌人一个团长,哪怕后来粟裕身居要职,指挥千军万马,他对枪械的喜爱,也没有减少半分。1962年,粟裕和许世友一起打猎的时候,多年没打仗的他,一枪就打死了正在狂奔的野兔。一旁的许世友见了以后,对粟裕也是连声称赞。这天,工作人员就按照指示,来到了粟裕家里,向粟裕告知了中央最新的指示:“粟副院长,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所有枪支,请你理解。”粟裕的儿子见工作人员要收走家里的枪支,顿时就不干了,因为他深知粟裕有多么喜爱这些枪,现在却要把这些枪全部收走,这对粟裕来说,未免有些残忍。于是,粟裕的儿子就问道:“打了一辈子仗,到头来连一只手抢都不能留,都要带走吗?”听了这话,工作人员面露难色,说:“我们只是按照规定行事,上级要求所有枪支都要上交……”这时,粟裕开口了,他对工作人员说:“这些武器都交给你们了,你们可要保管好,以后再还给我。”见粟裕没有阻拦,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,说:“我们拿走这些枪支,只是暂时保管,请您放心。”说着,工作人员就把这些枪都带走了。据粟裕的儿子回忆,家里的枪支上交以后,粟裕独自一人呆坐了好久,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粟裕变得沉默寡言,情绪有些低落。不过这也正常,粟裕征战了大半生,枪支陪伴了他大半生,对粟裕来说,枪不仅仅是武器,还是他形影不离的伙伴,更是他戎马一生的灵魂寄托,现在伙伴和灵魂寄托被人带走,粟裕自然是高兴不起来。但为了配合中央的政策,粟裕对此也没有说什么。甚至在交枪的时候,粟裕还把全部珍藏的枪支都认真擦拭干净,并小心翼翼地交给了工作人员。粟裕只希望,有朝一日,这些枪能重新回到他身边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直到粟裕去世,这些枪支也没有还给他。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毛主席亲问粟裕:顶撞你的大将撤不撤职,粟裕的回答令人敬佩“粟裕同志,宋时轮是不

毛主席亲问粟裕:顶撞你的大将撤不撤职,粟裕的回答令人敬佩“粟裕同志,宋时轮是不

毛主席亲问粟裕:顶撞你的大将撤不撤职,粟裕的回答令人敬佩“粟裕同志,宋时轮是不是该换一下?”——1948年9月中旬,华野作战室灯火通明,电话那头的毛主席语气平静却带着探询。谁也没想到,这通深夜通话竟成了解放战争里最耐人寻味的瞬间之一。那天晚上,粟裕刚从前线赶回指挥部,靴子还沾着雨水。桌上地图摊开,他一边听总部汇报,一边回想着几小时前的指挥员会议。会上,宋时轮拍桌而起:“不给我补充兵员,我第10纵队就不打济南!”语速又快又冲,把屋里的参谋都吓得不敢吱声。按部队纪律,这话无异于公然顶撞上级,当场撤职并不过分。放在今天,很多人可能会说“刺儿头就应当处分”,但要理解那时的背景。淮海战役前夕,华野纵队伤亡大、装备乱、补给紧张,宋时轮一个纵队损失六千多,心疼士兵,心急如焚,非常人能体会。更重要的是,解放军刚刚在鲁西南、豫东连打硬仗,敌我对峙胶着,任何纵队掉链子都会牵一发动全身。粟裕转身看了看墙上挂钟,指针指向午夜一点。他先给总部拍发简报,随后静坐十分钟,让情绪沉淀。第二天清晨,他手写三条理由送往中共中央,并在电报里附上一句:“宋有火脾气,但刀口向敌,暂留更利。”这封电报一个时辰后摆上毛主席案头,才有了那通电话。很多人只知道粟裕是“打得井井有条的大将”,却忽视了他对部队士气的敏感。按照当时华野惯例,纵队损失过半可申请撤编或补充。第10纵队屡次用血肉顶住敌人的坦克,所要的只是几千条新枪、几卡车粮弹。粟裕深知自己若强行压服,很可能在济南城下出现消极作战,那才是更大的祸患。与毛主席通完电话后,粟裕将宋时轮叫到帐篷外。秋雨霏霏,两人并肩站在檐下。粟裕语调低却清晰:“我向主席说明了情况,纵队会得到补充,但你必须保证一句话——仗,要拼命打。”宋时轮沉默片刻,用力点头。简单几个字,却像钉子一样钉进夜色里。随后几天,华野后勤把新兵和武器运到第10纵队。宋时轮抓紧时间整编训练,要求全体班排“百米卧倒起立反复十五次”,俨然不吃不喝也要抢回状态。同行记者回忆,那段日子他像一把拉满弓的箭,随时准备射出。济南战役打响之前,粟裕把十几个纵队的兵力布成“剪刀合击”态势,第10纵队正好处在刀尖位置。9月16日拂晓,他们率先攻进制高点桩子山,火力压住守军,下午转头切断敌人西逃通道。宋时轮冲在最前,一个钟头换两个弹匣,嗓子喊哑,人却没有停。第三天城破,总攻提早六小时完成。战后统计,第10纵队俘虏敌军近万人,缴获火炮百余门,用实际行动堵住了曾经的“顶撞”之口。毛主席看完捷报,先给粟裕发电:“人对了,仗就好打。”紧接着,又专门提到宋时轮的表现,肯定“知错即改,亦可嘉奖”。这封表扬电迅速传到部队,官兵们振奋得四处传抄。可别以为故事到此完结。渡江战役前夕,又有人提议是不是要让宋时轮暂时休整。粟裕却与参谋部再度拍板:“江南水网错综,他熟水战,让他上阵正合适。”结果宋时轮指挥部队强渡太湖水系,一夜铺设木船千余只,闪电包围国民党吴化文兵团,再次立功。自此,“宋快嘴”成了“宋水战”,部队再没人拿那次顶撞说事。1955年授衔,许多将领提前几天就把礼服熨平,宋时轮却照常在军区作战室里画防区图,手上毛笔油墨渍混成一片。直到秘书催促,“再不换衣服就来不及了。”他才哈哈一笑:“我一个上将,哪有帅才粟司令忙。”那句玩笑隐藏着感激——没人比他更清楚,若没有那年粟裕的宽容,他今天站在怀仁堂的可能就是替补席。很多战史研究者把济南战役中的这一段视作领导艺术的经典范例。撤不撤人,看似简单,却折射出统帅对时局、对人才、对士气的综合判断。换一个维度想,如果当年毛主席和粟裕选择了“从严治军”的路线,华野能否在三大战役里保持那种一鼓作气的节奏,谁也不敢保证。老兵们晚年回忆,粟裕常说一句话:“军令如山,却也有人情。把握得住分寸,才能让部队既硬又暖。”这可不是空洞口号,而是用几十万人的安危换来的体悟。试想一下,一个指挥员若只知拳头硬,不懂给将士撑底气,部队迟早发僵;反过来,若只顾私情,军法成了摆设,同样要吃大亏。粟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冰冷纪律和血肉感情之间找到了那条细缝,让宋时轮的锐气与组织的方向重新对准。在我们这个年龄段,常被后辈问到“什么叫大局观”。说实话,光靠书面定义远远不够。不妨把粟裕那封三条理由的电报复印一份,贴在办公桌旁:第一条,部队眼下急需;第二条,指挥员虽有错却爱兵;第三条,临战稳军心。短短几十字,却囊括了战略、战术、情感、纪律几个维度,照见了一个大将的开阔格局。七十多年过去,济南老城墙已是历史遗迹,第10纵队也早融入新的番号。但关于那次“顶撞”和“该不该撤职”的讨论,仍时常在军史座谈会上被提起。不是为了追究谁对谁错,而是提醒后来人——善用人才,宽以待人,严格而不僵化,这才是胜利背后最质朴的道理。
1977年,叶剑英80大寿,邓小平和粟裕王震等老同志前来庆贺。邓小平称叶剑英是老

1977年,叶剑英80大寿,邓小平和粟裕王震等老同志前来庆贺。邓小平称叶剑英是老

1977年,叶剑英80大寿,邓小平和粟裕王震等老同志前来庆贺。邓小平称叶剑英是老帅,叶剑英说,你也是老帅嘛,你是我们老帅的领班。大家听了都很高兴。明明是80大寿,邓小平却在生日蛋糕上插了9根蜡烛,大家很好奇,邓小平解释说,九代表长长久久,寓意叶帅健康长寿。
1984年战神粟裕病逝,军委四大首长来向他的遗体告别。在粟裕遗体旁边,排头是军委

1984年战神粟裕病逝,军委四大首长来向他的遗体告别。在粟裕遗体旁边,排头是军委

1984年战神粟裕病逝,军委四大首长来向他的遗体告别。在粟裕遗体旁边,排头是军委常务副主席、秘书长杨尚昆同志,然后是总政治部的一把手余秋里,总参谋部的一把手杨得志,还有国防部长张爱萍。这个送葬规格相当之高了。其中张爱萍是粟裕的老部下,余秋里和杨得志虽然不是粟裕的老部下,也都十分尊重粟裕。杨尚昆为粟裕平反的事,做了大量工作,可惜没有完成粟裕的遗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