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133200

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,李隆基不听,劝李隆基杀安禄山,也不听。李隆基逃到四

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,李隆基不听,劝李隆基杀安禄山,也不听。李隆基逃到四川之后,才后悔,于是派人去韶关祭奠张九龄。张九龄之后大唐再无贤相!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,他的离场也意味着开元盛世的落幕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成都的行宫里,李隆基翻着一沓旧奏章,手直发抖。 纸页上的墨迹早褪了色,可那些字却像针一样扎眼睛——“李林甫巧言令色,恐成国家大患”“安禄山狼子野心,必反”。 他摸着奏章边缘,想起二十多年前那个跪在殿上的身影,喉结动了动,声音哑得像破了的箫:“九龄啊……朕悔不用其言。” 这个被他从长安贬到岭南的臣子,如今已经死了整整二十三年。 可他当年说的每句话,都像算准了似的,如今件件应验。 长安城破了,杨贵妃吊死在马嵬坡,太子带着残兵往灵武跑,自己呢?只能裹着件旧袍子,跟着几个老太监往蜀地逃。 这大好的江山,怎么就成这样了? 说起来,张九龄不该是个“悲剧人物”。 他是广东曲江人,唐朝第一个从岭南走出来的宰相。 搁现在说,就是偏远地区考出来的“学霸”,靠真本事一步步爬到宰相的位置。那时候的长安城里,谁提起张九龄都得竖大拇指——他为官清廉,选人看德行不看关系,连唐玄宗都说他“风度凝远,识见宏深”。 可就是这么个人,最后被挤兑得没了容身之地。 事儿还得从开元二十三年说起。 那年张九龄被罢了宰相,贬去荆州当长史。 消息传出来,满朝文武都缩着脖子,连个出来送行的人都没有。 为啥?因为李林甫那伙人正盯着呢,谁敢跟张九龄走得近,保不准就被扣上个“结党营私”的帽子。 张九龄离开长安那天,骑着匹瘦马,马背上绑着几捆书。 他没带仆人,没摆仪仗,就这么慢悠悠往城外走。 有下属偷偷追上去,想送两坛酒,他摆了摆手:“不必了,陛下已不信我言,何需再言?” 他不是不想说,是不敢说。 那时候的李林甫,早把朝堂搅和得乌烟瘴气。 这人表面上笑眯眯的,说话软声软气,可心里一肚子坏水。 张九龄早就看透他了,私下跟唐玄宗说过好几次:“李林甫这人,巧言令色,深藏不露,要是让他掌了大权,早晚要出乱子。” 可那会儿唐玄宗正享受太平日子,就爱听顺耳的话。 张九龄话说得重,李林甫却总陪着笑脸,一来二去,皇帝就烦了张九龄的“直脾气”。 更让张九龄冒冷汗的是安禄山。 这胡人出身的边将,手握二十万边军,表面上对皇帝毕恭毕敬,还认了杨贵妃当干妈,可张九龄早就瞧出不对劲。 有回安禄山打了败仗,按律当斩,唐玄宗念他有功劳,从轻发了落。 张九龄急得直跺脚:“陛下,这人行事乖张,迟早要反!趁现在兵权还在手里,赶紧收回来!” 唐玄宗没当回事,后来张九龄又连着上了三道奏折,结果呢?安禄山不仅没被收拾,反而越来越嚣张。 后 来张九龄被贬,李林甫当上了宰相。 这小子一上台,就跟点了火药似的——太子李亨被他逼得差点自杀,当年跟着张九龄的老臣们要么被贬,要么被杀。 朝堂上静得可怕,谁都不敢多说一句话。 有回一个官员实在忍不住,小声嘀咕了两句朝政,结果当天就被李林甫安了个“朋党”的罪名,全家流放岭南。 要说最坏的还是安禄山,这十年里,他的兵越养越多,地盘越占越大,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。 他在范阳起兵,打着“讨伐杨国忠”的旗号,浩浩荡荡往长安杀过来。 消息传到长安,唐玄宗还以为是个小叛乱,结果安禄山的兵像潮水似的涌过来,潼关破了,长安丢了。 他带着杨贵妃、杨国忠这些人往蜀地跑,半道上杨国忠被士兵杀了,杨贵妃也被勒死在马嵬坡。 这时候他才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奏折,翻出来一看,眼泪止不住地流:“九龄啊,你说的都是对的,朕怎么就信了那奸臣的话呢?” 后来安史之乱总算平了,唐玄宗让人去韶州,给张九龄修了墓,立了碑,还亲自写了祭文。 可这时候,张九龄已经死了二十三年。 头早长满了草,墓前的石人石马也裂了缝。 现在去韶关,还能看到张九龄的墓。 墓碑上的字有些模糊了,可江边的风一吹,总觉得能听见他当年的话:“为臣者,言尽则退。” 他不是怕死,是不想看着自己说的话变成废话。 他走了之后,大唐再没出过这样的宰相——敢在皇帝面前说真话,敢为了国家冒风险。 有人说,张九龄的悲剧是因为他太“刚”。 可仔细想想,要是当官的都学李林甫,说漂亮话不办实事;都学后来的杨国忠,只想着捞钱升官,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撑得住? 张九龄留下的,不是几首诗,是怎么做人做官的道理——不管什么时候,敢说真话、为老百姓着想,就是一个官儿最该守的本分。 现在的我们,或许不用像他那样上奏折、担风险,但心里得有杆秤。该坚持的事儿,别因为怕得罪人就松口;该说的话,别因为怕麻烦就咽回去。这大概就是张九龄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吧。 参考资料: 《旧唐书·张九龄列传》